3月31日,中国航发旗下航材院成功研发出抗菌性更强、透气性更好、使用时间更长的新一代石墨烯口罩。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央企“国家队”科技战疫的最新案例。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越到关键时刻,科技“硬核武器”的作用就越凸显。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以“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的战略眼光,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指导推动科研攻关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一指导推动相关中央企业发挥特点、专长,把优势力量集中到解决最紧迫问题上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中央企业不仅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药品疫苗、检测试剂、医疗装备等的科研攻关助力疫情防控,还抢抓技术更新迭代的发展机遇,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从实验室带到了抗疫一线,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技术更快更好投入使用助力复工复产,着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设备研发投产:助力医疗物资产能飞速提升
防疫物资是战“疫”决胜的重要保障,而防疫物资生产,依托的是强大的新设备研发、制造能力。
为尽快生产更多质量更好的口罩,航空工业集团应用制造歼-10、歼-20飞机的数字化技术,研制出全自动口罩生产机,每台机器可24小时连续工作,每分钟可生产100只口罩。中国石油下属石油化工研究院一周之内便完成了口罩所需熔喷料、熔喷布研发生产的一系列工作,每天可为社会提供2吨熔喷布用于口罩生产;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建设的熔喷布项目分为两期,第一期8条生产线,第二期4条生产线,预计5月下旬,12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中国石化有望成为全国最大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生产基地。
中国石化快马加鞭建设12条熔喷布生产线
中国建材南京玻纤院膜材料公司火速提供数十吨高效玻纤空气过滤纸,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等工程。该滤纸对0.3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达99.97%,对新冠病毒1-5微米气溶胶颗粒的过滤效率更高。
国机集团下属合肥通用院研制的“除菌毒空气净化机”,填补了公共场所有限空间除菌毒空气净化机国内外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技术科研攻关:打造克敌致胜战疫“杀手锏”
前一阶段,关于疫苗研发进展的网络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疫苗研发进度的高度关注。
国投创新及国投招商投资企业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科院”)联合团队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2020年3月16日20时18分获批临床,开始在武汉市开展一期试验,成为全国首款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候选疫苗。
在此次战疫中,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中国生物主攻方向是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中国生物从2020年1月份起紧急投入研制任务,先后攻克了从疫苗株筛选到、配伍及配方筛选等一系列新冠疫苗的工艺和安全质控关键技术,确定了工艺技术路线和产品基本质量属性,目前攻毒试验全面展开,疫苗研发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此外,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生物率先提出了康复者血浆治疗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的疗法,制定了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制备标准,共计派出了44支采浆团队,在全国多地开设了50处采浆点,救治效果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肯定。中国生物主导的康复者血浆治疗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救助危重患者效果明显。
非接触式测温:精准快速识别发烧人员
寻找各类场景的“发烧者”,成为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方式。中国电科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推出“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通过红外传感,在公共区域摄像机范围内,快速鉴别人群中的高温人员。航天科工航天云网推出AI人体测温解决方案——快速无接触热成像测温系统(黑体)+人脸识别测温终端。诺基亚贝尔基于成熟的AI技术,快速研制出高精度、远距离、大范围的红外体温监测方案,该方案采用红外热成像+黑体搭配,可实现实时测温,精度能够达到0.3℃。
航天云网快速无接触热成像测温系统(黑体)
大数据技术应用:解决“预测有据、防控有迹”难题
如何做到预测有据、防控有迹,是防疫工作的痛点。中央企业研发的大数据系统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国电科研发并上线了“一网畅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数据系统,对全国11个重点省和16个重点市未来十天的确诊病例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提前三天的平均预测误差仅为0.81%,提前五天的平均预测误差仅为1.39%。
中国电信基于移动用户与基站的交互所产生的脱敏后数据,在保证用户隐私安全的基础上,对重点疫情地区人员流动情况进行清单级监测,并配合相关省份重点开展对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人员聚集区等重点区域的人流变化分析,为有关部门提供同疫情防控相关的人口流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
国家电网研发了全国首个“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算法,精准判断出区域内人员日流动量和分布,让社区人员得以根据电量波动判断业主状况,及时做好登记和服务。
国投智能旗下的美亚柏科专注于网络空间安全及大数据信息化。1月21日开始,美亚柏科的大数据团队先后为北京、云南、广东等省市的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建设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在疫情期间提供疑似病例交通、住宿等信息,以及与其接触的人员信息,并进行研判上报,为感染源的及时阻断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美亚柏科研发的“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监测”专项工作平台
云计算技术应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复产复工复学难题
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特别是云服务来解决复产复工复学等难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航天科工“智慧水务管理云平台”通过远程集中智能化管理,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站低成本自动运营和无人值守的功能。国新旗下国新文化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免费提供在线教育直播和教研支持服务,服务覆盖18省份近800万人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电信央企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累计覆盖1.09亿用户,提供的视频会议、无线对讲等办公服务共覆盖773.8万政企用户,免费服务时长超过4077.97万分钟。
中国移动云视讯免费开通远程教学辅导服务
5G应用创新:突破众多制约医疗技术发展的瓶颈
5G网络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部分制约医疗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全国人民奋力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央企5G技术应用不断展现新威力。
中国移动“5G红外热成像测温”服务可对人员体温进行非接触方式快速检测,测温精度可达±0.1℃。中国普天1月29日与合作伙伴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推出“5G动态体温监护系统”,能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卫星所属航宇卫星科技公司助力汕头市定点医院开通新冠肺炎线上免费问诊平台、开通新冠肺炎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绿色通道、保障定点医院疫情防控后勤动力系统。航天科工一院世纪卫星公司为武汉161医院远程医疗会诊车进行卫星通讯保障,为专家远程会诊提供24小时远程在线技术服务。
2月27日,依托中国联通5G网络和医疗云平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灿茂教授,为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进行了一场重症病例的远程会诊。此次远程会诊对于跨地域的多学科会诊尚属首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远程会诊现场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缓解一线医护人员调配紧张、超负荷工作难题
《西班牙人报》网站3月18日发表文章称,中国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采用了包括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多种高新技术,相关经验值得他国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缓解了一线医护人员调配紧张、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也减少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中国联通与阿里合资公司云粒智慧第一时间推出“疫情回访AI机器人”,开展自动批量排查、回访以及智能统计分析等,现已为全国数十个政府单位提供线上疫情回访服务。
南方电网广东能源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防疫巡检机器人,具备人脸识别、口罩测试、高精度人体测温等多项功能。
中国移动开发5G医护助理机器人代替医护人员完成部分危险的任务,远程看护、测量体温、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有效减少人员交叉感染,减轻医护人员人力紧张的状况,并极大节约了十分紧缺的防护服、口罩等物资。
南方电网广东能源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防疫巡检机器人在工作中
中国电科研发上线“电科鸿雁”智能无人运投管控系统,能够接入、管理和控制多型无人机,执行应急物资运输、隔离区餐食配送、巡查飞行、防疫广播、远程喊话、喷洒消毒等任务。
回顾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不管是物资生产、疫苗研发、社区防控还是复产复工,都有央企科技力量的身影。各中央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了更多底气与信心,也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撰稿 殷丰收)
3月31日,中国航发旗下航材院成功研发出抗菌性更强、透气性更好、使用时间更长的新一代石墨烯口罩。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央企“国家队”科技战疫的最新案例。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越到关键时刻,科技“硬核武器”的作用就越凸显。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以“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的战略眼光,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指导推动科研攻关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一指导推动相关中央企业发挥特点、专长,把优势力量集中到解决最紧迫问题上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中央企业不仅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药品疫苗、检测试剂、医疗装备等的科研攻关助力疫情防控,还抢抓技术更新迭代的发展机遇,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从实验室带到了抗疫一线,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技术更快更好投入使用助力复工复产,着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设备研发投产:助力医疗物资产能飞速提升
防疫物资是战“疫”决胜的重要保障,而防疫物资生产,依托的是强大的新设备研发、制造能力。
为尽快生产更多质量更好的口罩,航空工业集团应用制造歼-10、歼-20飞机的数字化技术,研制出全自动口罩生产机,每台机器可24小时连续工作,每分钟可生产100只口罩。中国石油下属石油化工研究院一周之内便完成了口罩所需熔喷料、熔喷布研发生产的一系列工作,每天可为社会提供2吨熔喷布用于口罩生产;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建设的熔喷布项目分为两期,第一期8条生产线,第二期4条生产线,预计5月下旬,12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中国石化有望成为全国最大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生产基地。
中国石化快马加鞭建设12条熔喷布生产线
中国建材南京玻纤院膜材料公司火速提供数十吨高效玻纤空气过滤纸,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等工程。该滤纸对0.3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达99.97%,对新冠病毒1-5微米气溶胶颗粒的过滤效率更高。
国机集团下属合肥通用院研制的“除菌毒空气净化机”,填补了公共场所有限空间除菌毒空气净化机国内外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技术科研攻关:打造克敌致胜战疫“杀手锏”
前一阶段,关于疫苗研发进展的网络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疫苗研发进度的高度关注。
国投创新及国投招商投资企业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科院”)联合团队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2020年3月16日20时18分获批临床,开始在武汉市开展一期试验,成为全国首款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候选疫苗。
在此次战疫中,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中国生物主攻方向是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中国生物从2020年1月份起紧急投入研制任务,先后攻克了从疫苗株筛选到、配伍及配方筛选等一系列新冠疫苗的工艺和安全质控关键技术,确定了工艺技术路线和产品基本质量属性,目前攻毒试验全面展开,疫苗研发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此外,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生物率先提出了康复者血浆治疗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的疗法,制定了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制备标准,共计派出了44支采浆团队,在全国多地开设了50处采浆点,救治效果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肯定。中国生物主导的康复者血浆治疗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救助危重患者效果明显。
非接触式测温:精准快速识别发烧人员
寻找各类场景的“发烧者”,成为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方式。中国电科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推出“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通过红外传感,在公共区域摄像机范围内,快速鉴别人群中的高温人员。航天科工航天云网推出AI人体测温解决方案——快速无接触热成像测温系统(黑体)+人脸识别测温终端。诺基亚贝尔基于成熟的AI技术,快速研制出高精度、远距离、大范围的红外体温监测方案,该方案采用红外热成像+黑体搭配,可实现实时测温,精度能够达到0.3℃。
航天云网快速无接触热成像测温系统(黑体)
大数据技术应用:解决“预测有据、防控有迹”难题
如何做到预测有据、防控有迹,是防疫工作的痛点。中央企业研发的大数据系统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国电科研发并上线了“一网畅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数据系统,对全国11个重点省和16个重点市未来十天的确诊病例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提前三天的平均预测误差仅为0.81%,提前五天的平均预测误差仅为1.39%。
中国电信基于移动用户与基站的交互所产生的脱敏后数据,在保证用户隐私安全的基础上,对重点疫情地区人员流动情况进行清单级监测,并配合相关省份重点开展对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人员聚集区等重点区域的人流变化分析,为有关部门提供同疫情防控相关的人口流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
国家电网研发了全国首个“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算法,精准判断出区域内人员日流动量和分布,让社区人员得以根据电量波动判断业主状况,及时做好登记和服务。
国投智能旗下的美亚柏科专注于网络空间安全及大数据信息化。1月21日开始,美亚柏科的大数据团队先后为北京、云南、广东等省市的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建设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在疫情期间提供疑似病例交通、住宿等信息,以及与其接触的人员信息,并进行研判上报,为感染源的及时阻断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美亚柏科研发的“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监测”专项工作平台
云计算技术应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复产复工复学难题
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特别是云服务来解决复产复工复学等难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航天科工“智慧水务管理云平台”通过远程集中智能化管理,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站低成本自动运营和无人值守的功能。国新旗下国新文化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免费提供在线教育直播和教研支持服务,服务覆盖18省份近800万人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电信央企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累计覆盖1.09亿用户,提供的视频会议、无线对讲等办公服务共覆盖773.8万政企用户,免费服务时长超过4077.97万分钟。
中国移动云视讯免费开通远程教学辅导服务
5G应用创新:突破众多制约医疗技术发展的瓶颈
5G网络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部分制约医疗技术发展的瓶颈。在全国人民奋力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央企5G技术应用不断展现新威力。
中国移动“5G红外热成像测温”服务可对人员体温进行非接触方式快速检测,测温精度可达±0.1℃。中国普天1月29日与合作伙伴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推出“5G动态体温监护系统”,能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卫星所属航宇卫星科技公司助力汕头市定点医院开通新冠肺炎线上免费问诊平台、开通新冠肺炎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绿色通道、保障定点医院疫情防控后勤动力系统。航天科工一院世纪卫星公司为武汉161医院远程医疗会诊车进行卫星通讯保障,为专家远程会诊提供24小时远程在线技术服务。
2月27日,依托中国联通5G网络和医疗云平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灿茂教授,为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进行了一场重症病例的远程会诊。此次远程会诊对于跨地域的多学科会诊尚属首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远程会诊现场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缓解一线医护人员调配紧张、超负荷工作难题
《西班牙人报》网站3月18日发表文章称,中国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采用了包括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多种高新技术,相关经验值得他国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缓解了一线医护人员调配紧张、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也减少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中国联通与阿里合资公司云粒智慧第一时间推出“疫情回访AI机器人”,开展自动批量排查、回访以及智能统计分析等,现已为全国数十个政府单位提供线上疫情回访服务。
南方电网广东能源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防疫巡检机器人,具备人脸识别、口罩测试、高精度人体测温等多项功能。
中国移动开发5G医护助理机器人代替医护人员完成部分危险的任务,远程看护、测量体温、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有效减少人员交叉感染,减轻医护人员人力紧张的状况,并极大节约了十分紧缺的防护服、口罩等物资。
南方电网广东能源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防疫巡检机器人在工作中
中国电科研发上线“电科鸿雁”智能无人运投管控系统,能够接入、管理和控制多型无人机,执行应急物资运输、隔离区餐食配送、巡查飞行、防疫广播、远程喊话、喷洒消毒等任务。
回顾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不管是物资生产、疫苗研发、社区防控还是复产复工,都有央企科技力量的身影。各中央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了更多底气与信心,也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撰稿 殷丰收)